主页 > 产业 > 科学传播 > 线上科普讲堂 >

在自然界中,有很多不同种类、不同外形的动物们,有的很萌受到了大众的喜爱,有的很厉害被人们敬而远之,还有这样一群靠气质取胜的动物们等待我们去了解并喜欢上它们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首先给大家介绍凤尾绿咬鹃

凤尾绿咬鹃属咬鹃目咬鹃科的鸟类,小型攀禽,是南美洲丛林中最漂亮的鸟,有着极其华丽的外表,雄性绿咬鹃有平滑的长尾覆羽,如同凤凰一样的尾羽。濒危物种,属于《华盛顿公约》附录第一类保护动物。栖息于森林地带。以昆虫为食,也吃植物果实。营巢于树洞中,是热带森林中的攀禽。

凤尾绿咬鹃是咬鹃中体型最大的,体长38-41厘米。加上尾羽长达70厘米。体重180-210克。其脚趾与其它鸟类均不相同,1、2趾向后,3、4趾向前,为异趾形。

凤尾绿咬鹃有着极其华丽的外表,绿色的羽毛,红色的胸部上具狭窄的半月形白环,羽毛为鲜艳的铜绿色和红色,在不同角度观看可看到由金属绿至蓝紫色不等,通常有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鲜艳羽毛。一般情况下一级飞翼的羽毛会遮掩了尾羽,而只有繁殖季节时的雄性才会看到长长的尾羽。

雄性并有一个如头盔般的冠毛。雄性成鸟的喙为黄色,雌性则为黑色。雄性绿咬鹃有平滑的长尾覆羽,如同凤凰一样的尾羽。幼年的凤尾绿咬鹃保留有一双原始的爪,就像始祖鸟或翼龙的爪,成年后消失。 

栖息在墨西哥南部以及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,原始潮湿的山地云雾林,茂密植被的沟壑和悬崖,森林边缘,牧场,海拔900 - 3200米之间。

飞行速度快,因其具有非常漂亮的羽毛而闻名,美洲最美丽的鸟类之一,在中美洲的神话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。杂食,丛林中的昆虫,水果,青蛙都是它们的食物。分布于哥斯达黎加、萨尔瓦多、危地马拉、洪都拉斯、墨西哥、尼加拉瓜、巴拿马。

凤尾绿咬鹃又叫做“阿兹特克鸟”,是一种生活在中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美丽鸟类。在古代玛雅和阿兹特克文化中,凤尾绿咬鹃被认为是羽蛇神(格查尔神)的化身,享有神圣的地位。

绿咬鹃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的美洲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,在古代玛雅和阿芝台克人看来,它们是羽蛇神的化身,象征着天国与灵魂,严禁杀死绿咬鹃,违者处以极刑,在他们的社会中,绿咬鹃亮绿的尾羽是比黄金还珍贵的物品。在古代玛雅和阿芝台克文明中,只有国王和高级祭司才佩戴有这种长达一公分翡翠般的尾羽。在许多中美洲语言中,“quetzal”一词还有珍贵,神圣,笔挺的意思。

绿咬鹃从未被人们长时间喂养过,总是在被捕捉到之后一段时间内死去,出于这个原因,人们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象征。绿咬鹃是危地马拉的国鸟,在危地马拉的国旗与国徽上都有一只绿咬鹃。据传,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,绿咬鹃总是美妙地歌唱着,殖民者入侵之后便开始沉默,当危地马拉解放之后,它们又开始欢唱了。

下面我们来了解蛇鹫,为隼形目蛇鹫属下的一种大型陆栖猛禽,仅有一种,无亚种分化。体型似鹤,体长为1.25-1.5米,体高1.2-1.5米,体重2.3-4.27千克,在猛禽中可谓“鹤立鸡群”。体羽浅灰色,大腿黑色,飞羽黑色,有白色羽纹。尾有一对长的中央饰羽。腿长并有厚鳞保护,以免被蛇咬伤。蛇鹫是许多非洲毒蛇(如黑曼巴蛇)的天敌。

蛇鹫又名秘书鸟,如此命名是因为它头上有20根黑色冠羽,貌似之前耳后带着羽笔的文书。虽然它可以飞,但是更喜欢步行走动,活动范围可以覆盖30公里,以寻找食物和其他资源。蛇鹫主要食物是大型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,喜将猎物摔死后整个吞下。 

蛇鹫分布于从非洲塞内加尔、索马里到南非好望角一带。 蛇鹫的形象已被应用于非洲部分国家的国徽、钱币和邮票,在苏丹更被奉为国鸟,是非洲国家的骄傲。

蛇鹫身形高大,雌鸟和雄鸟长得十分相似,平时体高1.2米,直立时体高近1.5米,体长1.25-1.5米,翼展1.2-1.35米,体重2.3-4.27千克。外貌奇特,头钩喙似鹰,长腿似鹤,头顶羽冠,有20根黑色冠羽。羽冠在平时如发辫般低垂,而当被激怒或者紧张时会高高竖起。蛇鹫的喙短粗带钩,眼睛周围橙红色的赤裸皮肤让人想起美洲的长腿冠鹰。上身披洁白至浅灰色羽毛,翅膀后部和尾部的飞羽则覆盖着黑色羽毛,有白色羽纹。尾羽中间的两根白色饰羽极长,达60多厘米,坚硬地向后方竖起,仿佛一把戳向身后的长矛。

蛇鹫的腿像鹤腿一样修长挺拔,上半部长着黑色的短绒毛,看起来好像穿着一条马裤。小腿和脚表面长有很厚的角质鳞片,使其行走于灌丛时或捕蛇时脚部不致受到伤害。平常,蛇鹫就是如此迈着自己纤巧的长腿优雅地在非洲草原上走来走去——文雅的风度和独特的模样在猛禽家庭中独树一帜,使人很难想象它们捕猎时的凶猛 。

蛇鹫的腿在所有猛禽中最长,以至在进食或者饮水的时候,它必须弯曲双腿蹲在地上才行。长长的双腿看上去虽然纤细伶仃,却威力巨大,用力一踢可以对猎物产生极大的杀伤力。不过,蛇鹫脚爪的抓握力不强,无法像短趾雕那样施展“无影掌”来对付敌人。

蛇鹫通常栖息于热带开阔的大草原和稀树草原,也生活于半沙漠地区或者林地中长满草的开放空地。通常它们不生活于极端干旱的沙漠以及密林覆盖之地。即使在草原,蛇鹫通常也是选择草的高度低于一米的地区。它们也生活在农田地区,尤其是种植谷物的农田。生长海拔高度范围从海平面到3000米。

蛇鹫一般是孤独的,但也经常发现它们成对或者五只个体组成的家庭一起活动。大的蛇鹫可以聚合起附近的资源,但它们的群体并不在一起很久。蛇鹫在太阳升起后开始活动,因为草地已经没有了朝露。它们在外面各处行走和觅食,直到傍晚回巢。蛇鹫宁愿步行而不是飞行,平均一天走20-30公里,只有当它们遇到威胁时才会起飞飞行,一般喜欢飞行在高处。蛇鹫主要通过视觉和声音来感知和沟通。 

食物主要为大型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,主要是啮齿动物,包括野兔、猫鼬、老鼠、松鼠、蛇、蜥蜴类、两栖类、淡水蟹类和鸟类以及它们的卵。 

蛇鹫捕蛇不像其他很多猛禽那样以蛮力取胜,而是智取。蛇鹫在发现蛇之后,并不像其他猛禽那样马上俯冲下去开始战斗,而是运用自己灵活的步法与蛇周旋:蛇鹫站在地上,居高临下,将蛇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,它凭借自己对蛇行动的敏锐判断,不紧不慢地在蛇的附近徘徊、跳跃、寻衅,像一个步法灵活的武侠高手用“凌波微步”迷惑对手。蛇鹫的双翅虽然不能像蛇雕那样作“霹雳掌”使用,但剧烈的不断开合的拍打却起着不可或缺的平衡作用。此外,蛇鹫还占据了很大的身体优势:它的长腿使蛇很难缠住自己的身体,而脚表面上很厚的角质鳞片如同一层厚厚的“铠甲”,即使是毒蛇的利齿也无法穿透。避开蛇的正面攻击,跳到其背后进行攻击,也是蛇鹫的拿手好戏。最后,等蛇精疲力竭的时候,它才下手最后一击:用利爪抓住蛇的要害,使其毙命。有时,蛇太大,不能一举使之毙命,蛇鹫便叼起蛇飞向天空,在高空中松开嘴,让蛇摔到坚硬的地面,然后把死蛇扯成一截一截的再慢条斯理地食用。

蛇鹫通常总是安静地觅食,沉默寡言不发一声,只是在求偶、激动或愤怒时,才会从喉咙里发出一种类似乌鸦的“呱、呱、呱”的怪声。 

每年繁殖季节,激情澎湃的雄鸟向雌鸟作求偶婚飞。有时候,雄鸟忽地直冲天空,然后收起翅膀垂直降落,急剧地旋转着发出警报似的叫声,似乎失去控制就要摔在地上,可是在接近地面的一瞬间,它又灵巧地振翅飞起,直上高空;有时候,雄鸟将长长的腿和尾巴直伸向身后,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的亮相造型一样在高空中划出优美的圆弧,同时还发出奇怪的叫声。当雌鸟与雄鸟两情相悦时,就会在天空一起进行“波浪型”的飞翔:雄鸟在雌鸟的上空作水平翱翔,接着径直地向雌鸟俯冲过去,当雄鸟临近时,雌鸟突然翻过身来把脚爪伸向雄鸟,于是两只鸟翻着筋斗像两片落叶似的一起跌落,直跌到临近地面或水面的千钧一发之际才突然分开,腾空飞起。 

蛇鹫是终生配对的“一夫一妻”制,雌雄蛇鹫从配对到死亡很少分开。蛇鹫通常把窝建在矮树或者灌木上,尤其是阿拉伯橡胶树和金合欢树,因为该种树叶小、枝密、树冠平坦、适于建巢。树上视野开阔,便于蛇鹫发现猎物和敌情。蛇鹫的巢很大,直径约1.8米,深0.3米,架在树顶上像一只巨大的平盘。鸟巢完全是用嫩枝和细草编成的,巢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很好的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,因而虽然是个直径近两米的庞然大物,却很难被人发现。他们把自己巢周围方圆50平方公里划为自己的领地,不容别的鸟进入半步分享食物——足够大的领域意味着足够多的食物和雏鸟能够营养充足地成长。 

爱巢建好后雌蛇鹫开始产卵。一般一次产卵2~3枚,蛋的颜色白中泛绿。经过42-46天的孵化,小鸟出壳。蛇鹫在食物丰富的雨季产卵,雏鸟孵出却正赶上食物缺乏的旱季。其实非洲草原的旱季常发生荒火。大火过后那些被烧死、烧伤的小动物便为巢中蛇鹫雏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——蛇鹫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了非洲稀树草原的环境。 

小蛇鹫出生后头几天,“父母”用反刍出的液体或者部分消化的虫子,喂食自己的幼鸟,随着幼鸟渐大便改为半消化的肉糜,喂养期通常持续65天至106天之间。虽然一窝常常有两只小鸟,但是和其他小鸟不同,蛇鹫的幼鸟彼此之间的争斗非常少。出生几个星期后小蛇鹫长出其作为“秘书鸟”的特征性的笔状冠羽,之后幼鸟再与父母生活62天至105天,渐渐羽翼丰满,待它们能够飞出巢时,全身已披上了同它们父母一样的羽衣。羽翼刚刚丰满的蛇鹫出巢以后立刻离开父母的领地,摆脱父母的照顾另辟疆土开始独立地生活,而父母则留在原来的巢区继续自己的生活。  蛇鹫平均寿命18年。 

看完了这两只气质超群的鸟儿们,大家有没有被它们所吸引呢?